評估在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方面的作用不應小視。在此過程中,評估不再跟產權變動掛鉤,而是跟銀行或金融機構日常的金融風險控制發生關系——發放抵押貸款之前對抵押物的評估;貸中對于長期持有的抵押物的價值是否能夠持續跟銀行放貸的范圍一致;貸后對形成的不良資產進行評估。我國金融改革正進入關鍵時期,業內人士迫切期待著一個體現金融業特色、適應金融業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評估標準盡快建立起來
“財務核算應該真實反映資產價值。過去政策性的不良資產都是以收購的賬面值入賬,如果未來我們仍然如此,或者按照一個比例入賬,做不到很好地核算,那么商業化轉型就無從談起。”
在前不久召開的《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試行)》實施一周年座談會上,信達資產管理公司資產評估部總經理趙紅衛表達了上述觀點。
隨著商業化轉型的迫近,不良資產定價問題一直困擾著四家資產公司,外界對于資產公司是否賤賣了國有資產的議論也始終不絕于耳。
而事實上,不僅僅是資產公司,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很多領域的改革與發展,也面臨同樣的掣肘。如何盡快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定價能力,確定科學的評估標準,已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定價難:AMC轉型遇阻
“不良資產不是標準的金融產品,很難把握,要對它進行定價,確實是目前這個領域最難的東西。”長城資產管理公司風險監測部總經理李錦彰說。
據他介紹,過去在政策性資產處置過程中,價值的壓力相對小一些,重點是在程序化方面能夠客觀、公正地組織就可以了。但商業化以后,資產公司購買的不良資產價格相對較高,如何實現價值最大化,從不良資產里掏出金子來,實現盈利,資產公司面臨著很大壓力。
“有的時候,非常難判斷價格到底是不是最大化的。”東方資產管理公司評估咨詢部副總經理羅光亦如此表示。
由于在評估過程中,缺乏統一的標準、統一的規則,資產公司和評估機構大多按照自身的業務需要和理解,制定各自的不良資產評估管理要求和技術規范。一些機構嚴重依賴委托方的技術支持,不能發揮資產評估應有的參考作用;而另一些機構則按照國有資產改制評估的慣性思維,很少考慮不良資產處置變現市場的現實狀況,過高地估計了不良資產的價值,導致不良資產的處置困難。
不同水準的機構所出具評估報告的質量“千差萬別”,資產公司在審核和使用這些報告時也時常面臨困境,對于報告能否被正確使用感到擔心和焦慮。
“有一段時期,我們公司的評估工作一度成為資產處置的瓶頸,評估管理部門承受了不少壓力。”李錦彰說。
對此,銀監會監管一部副主任蘇保祥表示,如何加以完善,建立評估標準,這是一件根本性的事。他透露,目前銀監會正在研究從程序上對不良資產的定價進行控制。
事實上,上述不良資產評估在技術和操作的“戰國時代”,已于去年《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指導意見(試行)》頒布實施時基本宣告結束。這份為金融資產公司量身定做的指導意見,使不良資產評估管理和操作環節的許多不確定性和“灰色地帶”得到了很好的界定和明確。一年來,四家資產公司依據該指導意見出具的評估報告達上萬份之多,為不良資產處置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盡管如此,資產公司在實踐中面臨的定價困惑卻隨著形勢的變化又出現了許多新動向——
目前,大多數機構使用較多的不良資產評估方法是假設清算法,而假設清算的思路,則是在評估債務人各單項資產的價值后,通過簡單匯總測算特定債權的償債能力。
什么是債權價值,債權價值的衡量標準是什么?
資產公司認為,債權價值不能僅限于按照法定破產程序用企業資產進行平等清償的價值,而還要考慮債務人通過其融資能力直接提升的償債能力,通過資產重組實現企業價值提升而可能實現的新增償債能力,通過追加投資實現企業價值提升而可能實現的新增償債能力,通過債權轉股權等手段實現企業價值提升而可能實現的新增償債能力,如此等等。
“資產公司實施商業化經營的目標不再是簡單的變賣資產,而是要在實現資產的價值提升后再行獲利。因此,原有的對債權靜態的價值判斷已經很難適應資產公司的商業化經營需求。”資產公司人士表示。
而在中國特有的國情之下,一些非財務指標已經成為影響不良資產價值評估的重要因素。比如,職工安置,另外還要考慮社會的穩定、債務人的償債意愿,以及經濟發展環境等等。“東部、中部、西部,不同的地方,不同區域的債務人,償債能力不一樣。真正尋求它的市場價值,這些因素不能不考慮。”
“未來金融評估應進一步貼近市場,希望評估機構按照市場能夠實現的交易途徑和交易機制,來給我們模擬評估……”資產公司人士認為,繼續推動金融不良資產評估方法的創新,已成為當務之急。
金融評估:肩負眾望跋涉前行
實際上,除了資產公司在轉型中遇到定價難題之外,金融評估不能適應金融業其他領域改革發展的問題也十分突出。
“國內的金融機構的市盈率要比國外金融機構的市盈率高,但仍有人認為低估,為什么?這個問題值得研究。”趙紅衛認為,現在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銀行股票的估值等問題。
“金融行業比較特殊,保險更特殊”,據中國人保控股公司財務會計部總經理石新武介紹,該公司2003年改制,改制中最大的難題就是資產評估,很多資產評估只能參照以前老的標準,而這些標準并不是針對保險行業的具體情況制定的。
而在當前,金融業面臨改制,收購、兼并、集團化、副業經營,都與資產評估密切相關,如果沒有科學的評估標準,難免會出現賤賣或者國有資產流失的問題。
事實上,無論對于一個國家的決策,還是一個企業的交易,金融評估確實非常重要。其內涵,一方面,是作為交易依據的價值評估;另一方面則是作為政府部門或監管機構決策依據的風險評估。
中國資產評估協會專業標準部主任王誠軍認為,評估在防范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方面的作用不應小視。在此過程中,評估不再跟產權變動掛鉤,而是跟銀行或金融機構日常的金融風險控制發生關系———發放抵押貸款之前對抵押物的評估;貸中對于長期持有的抵押物的價值是否能夠持續跟銀行放貸的范圍一致;貸后對形成的不良資產進行評估。
“但是,現在我們反過來了,在貸后階段投入最大,而前面兩個環節卻都沒有投入。”王誠軍說。
國內外實踐證明,資產評估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末由于經濟泡沫破裂而導致大量儲蓄信貸機構倒閉,聯邦政府為此支付了上千億美元的資金。1989年,美國國會出臺了聯邦金融改革法案,提出要加強對金融評估的管理,在國會中成立了評估監管組織。而與資產評估有關的內容,也納入了新的巴塞爾協議。
據了解,目前,國外已經開始對評估在資產證券化中的作用、資產證券化的定價進行研究;而美國的評估行業很大程度上已把評估和理賠等等很好地結合起來。
業內專家認為,我國金融改革正進入關鍵時期,國有商業銀行陸續完成股改并上市,政府不斷出臺新的監管措施。而對于金融業改革開放發展過程中的股權轉讓、股權置換、引進戰略投資者,包括重組、并購、收購等方面存在的爭議,其實是可以從評估的角度解釋金融產品的定價從而得到解決的。
據透露,財政部目前正在制定國有金融資產評估管理辦法,業內人士迫切期待著一個體現金融業特色、適應金融業改革開放新形勢的評估標準盡快建立起來。
事實上,如果把對不良資產的評估看作我國金融評估業的一個起步,那么,今后對于銀行業、保險、證券等金融領域,如何針對面廣、點多、資產量有大有小的復雜形勢,并區分不同情況進行科學評估,還有遙遠的路途要走。